7月14日至18日,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陇南市两当县开展“赓续革命精神 数智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活动,追寻革命历史足迹,感悟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思考如何把数智技术融入乡村振兴实践。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在两当兵变纪念馆,全体队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郑重承诺时刻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将忠诚与担当化作前行的动力。两当兵变打响甘肃武装起义第一枪,纪念馆内的革命图片、历史文物及场景复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当兵变的光辉战斗历程,真实地还原了两当兵变当时发生的场景。队员马瑞东在参观结束时表示:“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承载着革命的记忆,通过参观和聆听讲解,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中毅然奋起,坚守理想信念、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我一定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奋勇争先,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步入太阳寺,红褐色石头铺成的街道,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崇敬。太阳寺是两当兵变的关键坐标,在这里召开了部队整编会议,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站在太阳寺古槐树前,队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部队改编的历史,参观红军街、太阳民俗馆、太阳红陈列馆、王冬梅事迹展厅、水车园、红色文化广场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先辈们的光辉伟绩,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在陈红军烈士事迹展陈室,队员们在陈红军烈士塑像前集体默哀并鞠躬致意。陈红军是我们西北师范大学2009届优秀毕业生,他在边关御敌时英勇牺牲。当看到那顶沾染加勒万河谷风雪的头盔和写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地日记时,队员孙浩然表示:“从两当兵变的武装反抗到新时代的戍边卫国,战场形态虽变,但寸土不让的赤子之心始终未变。”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两当县档案馆,队员们通过看文献、观实物、听讲解,全面了解红色两当的历史脉络、两当兵变的来龙去脉。队员们在两当党校听党课,通过沙盘模型生动了解革命路线。驻足于泛黄的《两当县志》与锈迹斑斑的土枪前,队员燕黎宁说道:“两当的每寸土地都浸透着‘为信仰而战’的基因密码。”
杨店是两当兵变前部队驻扎地。红二十五军、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长征时均在此修整。走进杨店古建一条街的红色记忆展室,成立组织、运筹帷幄,故道兵运、艰苦斗争,坚守信念、砥砺奋进三个单元主题展全面生动讲述了杨店镇的红色历史。
赓续革命精神 数智赋能乡村振兴
菌菇的生长周期多长、市场销路怎么样、农户增收如何?“八有”山地立体农业实施多久了?五黑一绿鸡的蛋为啥那么小?队员们一边就关心的问题与工作人员交流,一边思考如何将数智技术融入乡村振兴生动实践课堂。
在左家乡,队员们走进两当县现代食用菌产业园,沉浸式体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鲜活脉动。木耳、羊肚菌、榆黄蘑、猴头菇在有机培育模式下茁壮成长,秸秆、木屑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动诠释了“全域有机” 的生态理念。
走进两当县福寿山珍馆,队员们一进门就被琳琅满目的有机山珍吸引——狼牙蜜、云屏林草鸡、食用菌等整齐陈列,图文和实物展区清晰展现着“八有”立体农业的全产业链。
在西坡镇,队员们来到张果老康养产业园,了解农旅康养融合发展模式,这里由昔日西坡煤矿旧址蜕变而成,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域有机示范基地,了解“一主四辅一特”产业发展体系,了解五黑一绿鸡生态养殖和“小群体、大规模”联农带农致富发展模式;在沁香林麝生态养殖产业园,了解林麝养殖以及产业发展前景;参观西坡镇历史文化陈列展,深入了解西坡镇的历史变迁和乡土文化。
AI 课堂 “智”育未来之才
“同学们,请用画笔勾勒心中的梦想,AI让每个奇思妙想都在纸上绽放。” 队员燕黎宁给两当县金洞小学和西坡镇西坡学校学生讲授 AI 课堂,让孩子们了解科技发展,激发科技兴趣。
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心中的未来世界。队员们用 AI 技术将每个孩子五彩斑斓的画作转化为生动画面,教室里发出阵阵欢呼。
“这堂 AI 课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科技之窗,更在心中播下了对未来的好奇与向往。”西坡镇西坡学校的王弘宇同学在课后说到。
两当县金洞小学副校长周霄说:“把小学生的图画或文字描述通过AI变成形象的图片,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比单纯的讲更能让小学生记住AI的样子,让小学生觉得AI并不遥远、梦想并不遥远。实践团队员有活力,课堂带动性强,希望这种大朋友带小朋友的教学多多开展。”